Categories: 新聞

[亞洲新聞資訊] 亞洲可以重塑全球貿易嗎?

讓我們不要相信我們自己的宣傳。重塑全球貿易的亞洲是一個表面上有吸引力但存在問題的提議。它假設曾經有自由的國際經濟可以重塑。它假定存在一個超越地理意義的“亞洲”,並且“亞洲”的定義是對貿易的共同態度,在某種程度上優於其他地區的態度。它還假設這個“亞洲”可以減輕國際貿易體制的壓力。這些假設均無效。誠然,亞洲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和《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全面進步協議》的所在地,大多數亞洲國家通常對貿易的態度比美國和歐洲更為開放。但是“大多數”不是全部,貿易國並不總是自由貿易國。最重要的例外是印度和中國。這些巨人所代表的巨大偏差遠遠超過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等中等權力的自由貿易商,更不用說新加坡和台灣這樣的小經濟體了。

即使不是徹頭徹尾的重商主義者,印度和中國對自由貿易的態度也是矛盾的。印度和中國主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動態做出反應。兩者都不可能在目的論上,永遠向前和向著更加自由的貿易的方向發展。

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2014年當選總理的希望基於對他在古吉拉特邦培育的商業友好環境的推論。但是,對商業友好與對貿易友好並不相同。印度退出RCEP證明貿易自由化不是Modi經濟議程的優先事項。

對莫迪和巴拉蒂亞·賈納塔黨(BJP)來說,最重要的是力量。權力的最終來源是金錢,這是印度選舉成功的先決條件。莫迪需要取悅印度人,而不是外國人。印度企業並不是本能的自由貿易商,特別是作為BJP基地骨幹的小型企業。這些小商人對印度的許可證制度感到滿意,因為他們在迷宮中導航的技巧使他們比外國競爭對手更具優勢。中國似乎已經熟練掌握了這一遊戲-見證了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對日本人民黨來說是一個政治麻煩。

莫迪甚至並不總是發現有必要追求經濟合理性,更不用說自由貿易傳統,以保持權力並獲得印度商業支持。他的許多政策(例如,非貨幣化)都是經濟上的失敗,但是政治上的成功。

不過,與中國相比,印度是開放的。關於中國經濟政策的最突出事實是,它帶有共產主義的包bag。中國的起源是由列寧主義式的中國共產黨(CCP)領導的列寧主義國家。

列寧主義政黨的首要價值是控制。中共要求對國家和社會的所有方面進行絕對控制。習近平主席比其所有前任總統都更加徹底地執行了這一要求。中共壓倒一切的利益,加上堅定的民族民族主義,是引起人們關注的許多中國經濟和地緣政治行為的根源。

中國經濟改革的目的始終是維護這一制度。這是鄧小平及其繼任者“改革開放”的主要原因。中國無疑是開放貿易體系的主要受益者之一,但是中國祇有維護列寧主義體系和中共的利益,才能維護自由貿易的價值。

只要中國在“雙循環”新方法下實現更大的自給自足,中國貿易政策中的重商主義因素就會得到加強,因為除非北京符合中共的利益,否則中國將沒有更多理由遵守國際規範。

CCP規則沒有其他實用選擇。其他替代方案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想像一個多黨制的中國,其政治動力是由堅決的民族民族主義驅動的。對“亞洲”貿易的任何分析都面臨一個悖論:中國是該地區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但它也是動盪和失衡的核心,有可能使該地區的增長脫軌。

除了相對而言,亞洲其他地區也不能聲稱擁有優越的美德。有關日本和韓國不公平貿易做法的投訴不勝枚舉。甚至喜歡將自己視為自由貿易的支持者的澳大利亞和新加坡,也只能通過無視自己的眼光來做到這一點。

國內政治是對國際貿易體系施加壓力的主要來源。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儘自己最大的能力來管理自己的政治,而且沒有人能特別好地處理它們。除非美國和歐洲主要經濟體改變態度,否則很難想像要“重塑”全球貿易體系。

中國更適合追求長期目標。但是獨裁體制有其缺點。只有首先做出正確的決定,他們才有優勢。鄧小平的改革決定是正確的。毛澤東的“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是災難。習近平放棄鄧小平的“隱藏能力和競標時間”方法是一個戰略錯誤。一旦被揭示,雄心就不會輕易被遺忘,並且不可避免地會引起反作用。

並非所有問題都有解決方案;並非所有可取的東西都是可以實現的。不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沒有領導,在可預見的未來,國際貿易體制將不盡人意。但它不太可能完全崩潰,提供特設和志同道合的靈活的聯盟-從中國不應該是一個先驗排除-務實計算風險和機會和管理的具體問題,而不是追逐的嵌合體明確“重塑”全球交易。

Press As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