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新聞

[亞洲新聞資訊] 隨著西方經濟體準備迎頭趕上,Covid使亞洲陷於癱瘓

在整個2020年,亞洲成功控制了Covid-19,使其成為世界經濟的冠軍。儘管歐洲和美國陷入了嚴重的經濟衰退,但亞洲的大部分地區卻因經濟下滑趨於緩和甚至保持了增長而逃脫了。

但是,隨著西方經濟體為疫苗引發的反彈而努力,這種反彈將在今年年底之前使其產量恢復到大流行前的規模,亞洲部分地區仍被冠狀病毒麻痺。結果,儘管該地區的產量已經超過大流行前的水平,但預計未來幾個月的增長將會放緩。

亞洲開發銀行上週發布新的區域展望時表示,該地區的經濟正在分化,更多的Covid-19浪潮是一個大風險。

亞行首席經濟學家Yasuyuki Sawada說:“新的爆發繼續存在,部分原因是由於新的病毒變異,許多亞洲經濟體在疫苗的採購和管理方面面臨挑戰。”亞行預計,到2021年,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將達到5.6 %,其中中國和印度分別增長8.1%和11%。但是,冠狀病毒的持續威脅意味著這種前景的風險被歪曲了。

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駐新加坡的亞太地區首席經濟學家史蒂夫·科克倫(Steve Cochrane)說:“六個月或八個月前,我會說亞洲將領先於遊戲,因為亞洲可以控制Covid。

但是情況發生了變化,印度遭受了嚴重的病毒浪潮,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等國家的病例仍然很高。泰國無法重新開放其至關重要的旅遊業。

更微妙的是,日本等國家僅在限制該病毒以使其部分經濟處於休眠狀態的限制下控制該病毒。“有些國家需要疫苗來控制Covid,” Cochrane說。“其他人需要它,這樣他們才能向國際旅行和旅遊業敞開大門。”

由於拜登總統的財政刺激計劃,美國今年有望實現6%以上的增長,通常會讓亞洲出口商大吃一驚。然而,這種前景要比美國通常所暗示的創紀錄增長要溫和得多:美國人在大流行期間已經購買了很多商品,而美國利率上升意味著亞洲金融狀況趨緊。

萬神殿宏觀經濟學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弗雷亞·比米甚(Freya Beamish)表示:“從商品的角度來看,在現階段增加刺激是對需求是否滿足的真正考驗。” 隨著經濟的開放,美國消費者可能會為鎖定期間被拒絕的服務付費(例如用餐和理髮),而不必再次更換電視。比米甚說,美國的刺激措施仍然會有一些溢出效應,並指出服務提供商也需要設備。“我們懷疑人們會找到要購買的新商品,而亞洲將從中受益。” 但她補充說:“我們懷疑,中國從服務業復甦中獲得的收益將比從製造業復甦中獲得的收益少。”

無論美國對商品的額外需求是大還是小,這顯然都是積極的。相比之下,美國利率上升和美元走強將威脅到許多亞洲新興經濟體,重演2013年的“淡淡發脾氣”。

金融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和外幣借款的增加,意味著在太平洋彼岸很快就會感受到美國利率上升的痛苦。

匯豐銀行(HSBC)駐香港的亞洲經濟聯席主管弗雷德里克·諾伊曼(Frederic Neumann)表示:“美元走強對亞洲不再是一種幸運。“它有助於出口,但收緊財政狀況。”

然而,在大多數新興亞洲國家,通貨膨脹受到抑制,亞行表示,美國目前對金融狀況造成衝擊的風險“目前仍可控制”。它說,如果發生這種衝擊,斯里蘭卡和老撾等經濟體將很脆弱。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一些亞洲經濟體處於有利位置,尤其是台灣和韓國,它們都處於半導體週期之中。從半導體短缺的情況來看,在接下來的兩三個季度中,電子產品週期似乎不會崩潰。這使他們度過了這個艱難的時期。”諾伊曼說。

但是,其他亞洲經濟體將發現,依靠內需增長的情況不那麼為人所知。最大的問號之一是中國本身,第一季度的數字表明中國經濟失去了一點動力。

“中國的內需仍有一段路要走,”科克倫說。“我們目前的預測是到2021年中國將增長8%,但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策制定者以及他們在多大程度上撤消刺激措施並在諸如建築等領域引入摩擦。”

Press Asian